行业信息
首页 > 新闻中心
同心携手战旱魔
发布日期:2019年11月27日    浏览次数:1821
今年以来,滁州市降雨异常偏少,蓄水持续减少。面对罕见旱情,滁州市各地坚持“先生活、后生产”原则,干部群众众志成城,科学调度水源、全力开源节流、保障生活用水、减少农业损失,打响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。

  今年以来,滁州市降雨异常偏少,蓄水持续减少。截至目前,全市平均降水量568.1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;全市已有10座中型水库水位接近或低于死水位,1345座小型水库中已有456座干涸,8.8万个塘坝中已有5.56万个干涸。全市67处农饮规模水厂,有22处因水库水位下降出现取水困难。面对罕见旱情,滁州市各地坚持“先生活、后生产”原则,干部群众众志成城,科学调度水源、全力开源节流、保障生活用水、减少农业损失,打响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。


  “南水北调”提水抗旱夺丰收


  行走在全椒县乡村,记者看到很多水库及塘坝的总蓄水量较往年同期少六成,底水严重不足,特别是黄栗树水库、马厂水库、三湾水库三大饮用水源地储水量严重不足,虽然水稻大部分已收割,但小麦播种因缺水而进展缓慢。因此,从贯穿全椒的长江支流滁河提水,成为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安全饮水的重要手段。“我们的职工从7月下旬抗旱以来,到现在已4个月了,几乎没有休息过。 ”在全椒县沿河泵站下九连电站,负责人陆忠友脸庞黝黑,略显疲惫。据他介绍,苏姚一级站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,机电设备陈旧老化严重,今年电站职工一边修机一边提水,一刻不敢停。陆忠友家种了980亩水稻,尽管今年旱情严重,但大部分稻田还是获得了丰收。


  全椒县按照“保蓄内水、提引外水”的抗旱思路,架设临时翻水站6座,对灌区150公里长的滑坡低矮渠道进行廓清、疏浚,开展“南水北调”,鼓励群众从滁河提水抗旱,降低内水消耗,全县6大国有水库和7座沿河泵站开足马力投入抗旱,目前已浇灌农田50万亩,夺取了大旱年的农业丰收。


  为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困难,滁州市来安县、定远县、凤阳县等地分别从长江、淮河调水、引水,其中,来安县实施“南水北调”,从长江调水入滁河,然后经过七级提水,让水逐级从低处往高处流,解决该县中部地区的施官镇、水口镇和新安镇14万亩农田灌溉问题。定远县、凤阳县从淮河引水入高塘湖,通过沿湖泵站开机提水灌溉。该市还多次协调驷马山管理处开机引长江水入滁河,确保全椒、南谯、来安沿滁河机电站开机提水灌溉。


  联合调度携手互济保供水


  记者来到位于来安县舜山镇的屯仓水库边上,抽水泵的轰鸣声中,清澈的水流冲入渠道,沿着30公里调水渠道流向陈郢和平阳两个水库,经过自来水厂的处理,最终流入千家万户的自来水管中,用于来安县城群众的日常生活。据了解,今年9月中旬,来安县城区自来水水源地平阳和陈郢水库库容告急,来城正常生产生活用水告急。9月19日,来安县立即启动屯仓、陈郢、平阳三库联网调水民生工程。来安县水利局组建由10名党员、专家构成的党员突击队,带领5个工作班组,投入机械20台套,起早贪黑、开足马力抢工期。


  舜山镇林桥村是三库联网的必经之地,林桥是苗木之乡,疏通水路的过程中,对苗木会造成一定损坏。为争取村民理解,林桥村“两委”组织党员议事会成员,多次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。林桥村黄坝组的党员张桂林不仅主动配合施工队移除了苗木,还和村里一起做起了邻居们的思想工作。很快,10万多棵苗木顺利移除,为三库联网工程让出了道路。“三库联网调水成功,有效缓解了来城自来水水源地干涸的问题,基本能保障来城居民正常生活用水。 ”来安县水利局技术负责人张明介绍说。


  据了解,滁城还实施了沙河集、城西、黄栗树三库联合调度运行,定远县利用城北水库、解放水库、蔡桥水库三库联合运行,全椒县从滁河引水至赵店水库与黄栗树水库联合运行,明光市实现林东水库、罗后冲水库、石坝水库以及女山湖、池河、南沙河联合调度供水,天长市启动从高邮湖补城市供水方案,抢提外水、河湖补水、水库调水,有力保障了农业灌溉及人畜饮水。


  “引江入滁”保障居民饮用水


  进入10月份以后,随着旱情的进一步加剧,保障滁州及全椒县近70万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用水的黄栗树水库水位持续下降。而滁州市民另两个主要水源地城西水库、沙河集水库也急需补水。为从根本上解决滁、全两地部分人饮用水问题,今年10月18日,滁州市实施“引江入滁”调水工程,先把长江水引进滁河,通过架设的四级泵站,一级一级往上送,最终把水送到全椒县的二水厂和滁州市的三水厂。 10月31日,工程正式开工。


  11月18日,记者来到位于全椒县盛大装饰城段的赵店河段,现场机器轰鸣,2台大型挖掘机正在河道内紧张作业,对赵店河进行清淤疏浚。据滁州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,按照工程规划,“引江入滁”需新建提水泵站4座和泵站扩容1座,河道清淤清杂31.5公里,铺设输水管网1.3公里,计划施工工期60天。届时从滁河可向襄河日补水20万吨,全椒县城和滁城城南新区供水将得到保障。同时,南谯区和全椒县部分的人畜饮水安全也将得到有效保障。


  家住全椒县十字镇华林村王桥组的贫困户林玉英,怎么也想不到,在这大旱年会有人惦记着她家的喝水问题,如今坐在家里,就会有人为他送水上门,而且是免费的。


  原来,十字镇华林村王桥组现有常住人口约80人,以前喝水都是依赖村里的几口水井,今年大旱,该村的井水枯竭了。该县水利部门协调当地政府,采取送水上门的方式,解决华林村群众的燃眉之急。如今,每隔一个星期,就会有一辆装满清亮亮自来水的送水车,定时开到王桥组的指定接水点,为群众“解渴”。据了解,全椒县组织乡镇采取送水上门、建临时取水点、打井、联网并网等措施解决了当地马厂镇、十字镇626名山区村民饮水困难。


  滁州市10月22日启动Ⅲ级救灾应急响应,部门之间加强会商,严格灾情信息管理,加强救灾救助,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,采取应急调水、组织送水、发放生活补助等得力措施,确保受灾群众在饮水、口粮方面的生活必需。


  抢墒播种确保良田不撂荒


  11月20日,在明光市石坝镇津里村3000亩集中连片农田里,刚收割完的水稻秸秆已打好捆一排排堆放在田埂上,几台大型播种机正在农田里穿梭。 “我们采取种肥同播的方式,一打二播三开沟,这片41亩的大田两台播种机两个小时就完成了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 ”石坝镇农技站站长年少良对记者说,今年水稻获得大丰收,一周前刚收完粳稻,这几天趁着一场小雨抓紧播种,不能耽误了农时。由于持续干旱,明光市在今年秋种中主推适宜晚播的春性红麦品种以及抗旱、抗寒的腐植酸型复合肥料,并推广机械化种肥同播方式。 “这种方式出苗好、长势好、通风透光好,能最大程度弥补干旱造成的损失。 ”明光市土肥站站长胡业功说,今年秋种进度虽然慢于往年,但目前也已完成92%以上,其中小麦完成95%以上。


  严重旱情影响到滁州各地的秋种。为尽最大努力确保良田不撂荒,滁州市组织全市千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,指导抗旱秋种。同时,还组织发动6352个农机服务组织,投入机械力量,推广种植新技术,提高秋种质量。该市在分水岭地区转变传统种植观念,大力发展滁菊、艾草、葛根、甜叶菊等相对耐旱特色作物,发展适应性农业,提质增效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多发展蔬菜生产。(来源:安徽日报)